【张老师谈教育】春风化雨的好老师不只一个样,懂得赏识的孩子有福气!
2022年3月4日 13:45中文先驱专栏作家 张老师(张云腾)
学生上课时打瞌睡,我首先检讨自己!
时光倒流回到三十多年前,在台北的一家升大学重考班,两百多个学生挤在一个大讲堂里,趁着教务主任巡堂时,我拉高了嗓门:“同学们!在我的生物课堂上,有人打瞌睡的话,我首先检讨自己。我在全台湾14家重考班上课,奇怪的是,其他补习班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加起来的总数也没有我们这个班多。”
其实,我的话是说给教务主任听的。这个补习学校的做法是把每一个自然组班里头额外选修生物学的学生,定时集中在一起加几堂生物课。主任随即召集相关的六、七个自然组班导师开会,弄清楚了这几位学生的状况,一部分学生在其他的课堂也睡觉,另一部分学生是“奉父母之命”来上课的。主任最后裁示,不想认真上课的学生就不要勉强,今后甭来上生物课了。
升大学重考班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大学联考中取得高分,是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另类教学,侈谈“教育理想”似乎有些沉重。不过,我选择离开“重点中学”而误入“补教丛林”,却依然盼望着在理想与现实中能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用自己编写的专用教材授课,与多位在校老师联合制作整套评量试题,更用心于进修与教材相关的生命科学新知识。我始终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自我期许,总希望孩子们能从我的课堂里认识到学问之美和知识的价值。欣慰的是,许许多多孩子在我的影响之下走向了更为正面的人生,也圆了医学人生或生命科学研究的梦想。
好老师必备的两大特质:使命感和终身学习!
我从2001年在奥克兰管理一家课后辅导学校到现在,超过二十年了。多次有家长朋友问我:“张老师,您如何能聚集到这么多好老师在您的课后辅导学校里?”我自己曾经在老师的岗位上努力了多年,对于评鉴好老师的直觉和认知,自然练就了比一般人更高的敏感度。
明星学校的老师,多年来面对一群需求较高较多(More demanding)的学生和家长,总不忘自我要求地提高教学质量,再加上“教学相长”的积极效应,其教学绩效自然更加亮眼。其实,一般学校也不乏好老师,他们往往更擅长于学习弱势学生的补救教学。我个人绝不迷信明星学校的老师,老师的教学是否受到学生的喜爱、是否让学生“进步看得见”,老师的个人态度和修为才是关键。
多年前,一位毛遂自荐的老师,拥有海外教学经验和奥克兰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历,任教于一所学风不佳的“问题学校”,我与他一番恳谈后,相信他就是我要找的老师。感谢大部分家长信赖我的背书,不再追问他来自哪一所学校,少数有疑虑的家长也争相把孩子送回他的班里。
后来这一位老师转到一所中学名校任教,三年后再度离职去澳洲的中学任教,两年后又回到奥克兰的中学,也再度站上了我的课后辅导班讲堂。这位老师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许多高徒入读美国英国大学名校或纽澳入学最竞争的医学院。偶尔看到家长专程送礼物到辅导班来指名致赠给他,总令人有一股莫名的感动。
老师应聘到课辅中心上课前,我一定先和老师恳切沟通一番,请求老师在这里的教学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特色,而不是重复一遍白天在学校里的教学材料。我希望老师能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建立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我也要求老师们帮助家长监测(Monitor)孩子真正的程度和学习情况,以免因为学校过于偏重嘉奖鼓励而误导了家长的认知。
老师若能借着小班教学的特色以补救孩子的个别弱项或盲点,孩子们可以立竿见影地感受到进步。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使命是:教导孩子学习“如何学习”。老师们都认同我的看法,“自学力”是造成孩子成绩落差的原因之一,也是孩子未来人生竞争力的关键。
这一番“使命感”期待的表白或许标准太高了,有一位老师回应:“我没有把握能完成几分,但是,方向正确!值得努力!”我说:“这是我的梦想,我们一起努力!”我经常抽空和老师们谈谈教学情况,看到他们对教材选择的不断升级,我相信,好老师一定是一位“终身学习者”。
教育是老师、家长和工作伙伴们的团队工作!
数学老师从教室里带出来一位哭得很伤心的小男孩交给办公室的前台老师,“James,别哭!告诉阿姨,哪里不舒服?”前台老师把小男孩搂在怀里,边递给小男孩面纸擦眼泪。“妈妈送我来上课时,我觉得妈妈喜欢弟弟而不喜欢我了,……。”老师细心地及时发现情绪不稳的孩子,办公室老师发挥了妈妈本能的爱心妥善处置,又不影响到整体课程的进行。这一幕让我感动又感激。
“我爱死微积分了,我每晚做梦都梦到微积分,我每一分钟都呼吸着微积分,……。”一位数学老师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又是这一位重量级物理老师的课,冬夜里教室外是寒风细雨,下课了,学生们问问题问到不想离开。……,学生们带着满足的微笑走出教室,随后走出的是那一位充满教学热情、上课常带着激昂情绪的科学老师,一头乱发有点像爱因斯坦。
有几年的时间,我们以Harvard、Yale、Princeton、MIT等名校校名分别为每一间教室命名。哈佛教室里传出来优美的英文朗读声,带着浓浓莎士比亚剧的音韵和节奏,学生们一定又被John老师感动了。……,学生们备好做完的功课,准时又肃静地进入教室,这一定是那一位超酷、超严格老师的英文课。……。
冬天晚上看到赶来辅导班上课的孩子,有些接送的家长留在车子里等候,总让我想起“不经彻骨寒冬,哪来扑鼻梅花香”的名句。教育是团队工作,老师、家长和工作伙伴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开花结果,家长对孩子的长期关心、支持和付出着实令人感佩。该感谢的人太多了!
老师是教室里的灵魂人物,好老师不只一个样,懂得赏识的孩子必有福气!
“好老师”拥有读出学生情况的“好直觉”!
台湾《亲子天下》教育作家黄敦晴在2020年9月的一篇特稿中指出,只具有爱心并不足以成为一个好老师,好老师还必须拥有读出班级气氛的“好直觉”。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现,“好直觉”是一种难以衡量且无法快速模仿的特质。
黄敦晴以COVID-19疫情中频繁替代线下实体课的网课为例,老师隔空判断孩子状况的直觉能力就很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反应,因为网络信号不好?学生听不懂或不专心?是否有些学生私底下正在玩手机?是否该插入公开讨论的时间以带动课堂氛围?美国的一位高中教师认为,先前跟学生们在实体课时面对面的互动经验,可以变成远距教学时让老师适时做出判断与应变的好直觉。
老师的一次好直觉展现,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黄敦晴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资深讲师Kitty Boles多年前还在小学教书,班上有一位刚到美国不久的伊朗小男孩,这个孩子不会讲英文,对于新的环境显得非常胆怯畏缩。她心中窜起一股“直觉”,给男孩一个拥抱吧,让他觉得安全、有人爱。15年后,在一个哈佛课堂的下课时间,有位年轻人走向她,诚恳地说:“老师,谢谢您!15年前,您的一个拥抱改变了我,我即将成为一个物理老师。”
好直觉在教育现场中确实很重要,《哈佛教育季刊》曾经指出,很多时候,老师必须要把握当下及时做些什么去帮助学生,直觉往往是老师们很倚赖,而且是真的能够派上用场的有效工具。直觉到底是什么东西?那是一种细致微妙的感受,当事人自己在当下甚至也无法说明白,为什么会知道该这么做。
很多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支持关于直觉的说法,如果能用心观察、真心对待学生,老师跟学生每一次的交流、互动,就会在脑子里输入一些资料,累积之后就形成了判断的基础。心理学则视直觉为决策过程的一部分,决策过程包括了直觉(经验或默契)和分析(理性或慎重),事实证明了,眨眼间产生的直觉,其价值绝不亚于历经几个月的理性分析。
好老师的优质直觉能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我的感悟是,智慧、经验、爱心以及对教育志业的热爱,这些特质组成了老师们孕育好直觉的沃土。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想明白了,我们为人父母,是否更应该去寻找像好老师所拥有的好直觉?
【本文原发表于2014年2月1日本专栏,经大篇幅Updated后重新发表。】
作者简介:张老师,台湾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曾任教于台北师大附中。移居新西兰 24 年,他撰写本报教育专栏多年,曾经主持奥克兰中文电台的《优秀是教出来的》教育节目近 14 年。张老师持续关注全球教育大趋势,对学生的专业发展、素质培养、亲子关系、留学等问题有深厚的研究。他创办的《奥克兰教育中心》主要从事课辅、教育谘询规划、留学辅导等服务,至今已经有许多学生成功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激烈的医学院录取竞争中,众多张老师的学生年年脱颖而出。张老师出版过《纽西兰的活泼教育》、《荷媚波光》等书,也是《张氏心理学辞典》中神经和内分泌生理学条目的原始撰稿人。
微信公众平台 ID: besteduusa
谘询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相关阅读
【张老师谈教育】世界上从来不缺像黄瑽宁、张文宏这种尊重科学的专家!
【张老师谈教育】从医生人力、住院医师分发到“持新西兰PR在澳洲”
【张老师谈教育】美国大学独特之群雄竞合,高等教育的经典在此诞生!
【张老师谈教育】玩赏摄影的岁月,一段自我教育的历程,一场人生飨宴!
【张老师谈教育】遇上“人生导师”,他循着自己热爱的人生轨迹前进!
【张老师谈教育】素质教育的迷思与迷失,直击其本质、内涵与教育现场!
注:凡新西兰中文先驱网引用、摘录或转自其他媒体的作品, 本网对其观点、真实性和知识产权恕不负责。新西兰中文先驱网致力 于帮助文章传播,希望能够与作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chineseherald.co.nz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责编:Olaffy)